close

上海高校開出豐富多樣“中國道路”系列思政課程

■過去一年,滬上高校陸續開出各類“中國道路”系列課程。幫助學生讀懂中國發展之路的專傢來自各個領域,除瞭校內的名傢、大傢,還有業界精英、傑出校友等校外人士。通過講述中國發展道路,讓大學生體味國傢快速發展與個人前途命運交織在一起的神奇感受,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到瞭2020年、2035年、2050年,你們正值青壯年,正是國傢邁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之時。未來20年到30年,你們有什麼樣的擔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什麼樣的理解,有什麼樣的奉獻、願望,決定瞭你們的未來……”復旦大學考試季前的最後一次公共大課,在“中國道路大講堂”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為學生講授“‘雙一流’建設與道路自信———復旦人的初心、使命與實踐”。在這個大講堂上,學生從過去幾十年我們國傢的變化,體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之路和自己未來前途的選擇。

過去一年,滬上高校陸續開出各類“中國道路”系列思政課程,通過講述中國發展道路,讓大學生體味國傢快速發展與個人前途命運交織在一起的神奇感受,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書記校長親自上講臺,講述中國發展道路

“30多年前,當我從上海交大機械工程系畢業時,同班20個同學中有15個出國瞭。他們出國後,震驚於國外物質生活的發達以及我國與發達國傢之間的差距。當1997年陸陸續續從國外回來後,他們再次感到瞭震驚,那就是離開祖國十多年,祖國發生的變化讓他們震驚。而我現在回憶1997年時的我,當時同樣想不到20年後的今天會有如此之大的變化……”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薑斯憲在為學生上中國發展道路系列課程時,和學生分享自己親歷祖國快速發展的感受。

滬上各所高校的書記、校長對祖國快速發展幾乎都有同樣的深切感受。許寧生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丁肇中等著名科學傢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談到學校伴隨著國傢日益強大而快速發展的現在和未來。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鋒給研究生講述中國近年來的科研發展,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學術生涯與國傢發展強大緊密相連。

對如今的“95後”在校大學生來說,中國人曾經落後挨打的經歷是一段遙遠的記憶。如何讓這一代人正確理解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程?不久前,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童世駿結合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學生們分享瞭“強起來”的深刻內涵。在他看來,“強起來”不僅指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更強,也指“軟實力”的強大———與文化自信相關的文化軟實力更強,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相關的政治軟實力更強。

讓年輕人從祖國發展道路中尋找到命運之路

“大學生的人生之路,怎樣才能越走越寬?”在薑斯憲看來,隻有深刻理解中國的發展之路,年輕人才能更加理解自己在國傢發展中應該肩負起怎油煙靜電機樣的時代使命。而這也是滬上眾多思政課程聚焦中國發展道路的重要原因。

作為同濟大學思政課改革的創新探索,“中國道路·名師講壇”推出兩年來,在學油煙處理機價格生中擁有極高的人氣。

著名海洋地質學傢、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刀下留城救平遙”的著名城鎮遺產保護專傢阮儀三靜電除油煙機價格,城市規劃專傢、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中國社會主義學院院長葉小文教授等,都曾走上這個講壇,為青年學子詳解海洋科技強國、中國歷史城市遺產的保護與合理利用、對汶川災後重建規劃的思考以及中國的新城鎮建設等重要專題,試圖從不同專業視角闡釋“中國道路”。

據瞭解,在同濟大學,基於“中國道路·名師講壇”的前期成功探索,學校繼而推出《中國道路》思政選修課,以大傢風范、學科前沿的視角,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自身肩負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幫助學生讀懂中國發展之路

在滬上高校,幫助學生讀懂中國發展之路的專傢來自各個領域,除瞭校內的名傢、大傢,還有業界精英、傑出校友等校外專傢。如何整合資源、形成育人合力,過去一年,滬上高校啟動瞭更多積極探索。

在華東政法大學,以專題形式講述的《法治中國》課時時上演“一座難求”的熱鬧場景。不少學生慕名而來,有時不得不全程站在過道上聽課。因為在這門課上,除瞭法學領域的“最強大腦”,來自公檢法等實務領域的大咖也紮堆現身,生動翔實地講授法治中國建設過程中最前沿、最新的理論動態和改革實踐。這個學期,多位法學名傢通過和就讀法學專業的學子分享探討法治中國未來發展的前景與方向,也通過“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結合,讓學生們在思辨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

“‘法治中國’課,為我們從整體上思考中國的法治建設,開瞭一扇美麗的天窗。”一名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學生直言,自從聽過一回課,從此就成瞭這門課的“鐵桿粉”。

此外,從華東理工大學的《綠色中國》、東華大學的《錦繡中國》到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的《信用中國》、上海電力學院的《能源中國》、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工匠中國》……剛剛過去的一年,集聚校內外優質資源而打造的一批思政選修課,讓更多“95後”大學生懂中國、愛中國,自覺生發出濃濃的報國情懷。


■過去一年,滬上高校陸續開出各類“中國道路”系列課程。幫助學生讀懂中國發展之路的專傢來自各個領域,除瞭校內的名傢、大傢,還有業界精英、傑出校友等校外人士。通過講述中國發展道路,讓大學生體味國傢快速發展與個人前途命運交織在一起的神奇感受,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到瞭2020年、2035年、2050年,你們正值青壯年,正是國傢邁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之時。未來20年到30年,你們有什麼樣的擔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什麼樣的理解,有什麼樣的奉獻、願望,決定瞭你們的未來……”復旦大學考試季前的最後一次公共大課,在“中國道路大講堂”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為學生講授“‘雙一流’建設與道路自信———復旦人的初心、使命與實踐”。在這個大講堂上,學生從過去幾十年我們國傢的變化,體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之路和自己未來前途的選擇。

過去一年,滬上高校陸續開出各類“中國道路”系列思政課程,通過講述中國發展道路,讓大學生體味國傢快速發展與個人前途命運交織在一起的神奇感受,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書記校長親自上講臺,講述中國發展道路

“30多年前,當我從上海交大機械工程系畢業時,同班20個同學中有15個出國瞭。他們出國後,震驚於國外物質生活的發達以及我國與發達國傢之間的差距。當1997年陸陸續續從國外回來後,他們再次感到瞭震驚,那就是離開祖國十多年,祖國發生的變化讓他們震驚。而我現在回憶1997年時的我,當時同樣想不到20年後的今天會有如此之大的變化……”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薑斯憲在為學生上中國發展道路系列課程時,和學生分享自己親歷祖國快速發展的感受。

滬上各所高校的書記、校長對祖國快速發展幾乎都有同樣的深切感受。許寧生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丁肇中等著名科學傢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談到學校伴隨著國傢日益強大而快速發展的現在和未來。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鋒給研究生講述中國近年來的科研發展,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學術生涯與國傢發展強大緊密相連。

對如今的“95後”在校大學生來說,中國人曾經落後挨打的經歷是一段遙遠的記憶。如何讓這一代人正確理解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程?不久前,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童世駿結合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學生們分享瞭“強起來”的深刻內涵。在他看來,“強起來”不僅指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更強,也指“軟實力”的強大———與文化自信相關的文化軟實力更強,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相關的政治軟實力更強。

讓年輕人從祖國發展道路中尋找到命運之路

“大學生的人生之路,怎樣才能越走越寬?”在薑斯憲看來,隻有深刻理解中國的發展之路,年輕人才能更加理解自己在國傢發展中應該肩負起怎樣的時代使命。而這也是滬上眾多思政課程聚焦中國發展道路的重要原因。

作為同濟大學思政課改革的創新探索,“中國道路·名師講壇”推出兩年來,在學生中擁有極高的人氣。

著名海洋地質學傢、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刀下留城救平遙”的著名城鎮遺產保護專傢阮儀三,城市規劃專傢、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中國社會主義學院院長葉小文教授等,都曾走上這個講壇,為青年學子詳解海洋科技強國、中國歷史城市遺產的保護與合理利用、對汶川災後重建規劃的思考以及中國的新城鎮建設等重要專題,試圖從不同專業視角闡釋“中國道路”。

據瞭解,在同濟大學,基於“中國道路·名師講壇”的前期成功探索,學校繼而推出《中國道路》思政選修課,以大傢風范、學科前沿的視角,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自身肩負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幫助學生讀懂中國發展之路

在滬上高校,幫助學生讀懂中國發展之路的專傢來自各個領域,除瞭校內的名傢、大傢,還有業界精英、傑出校友等校外專傢。如何整合資源、形成育人合力,過去一年,滬上高校啟動瞭更多積極探索。

在華東政法大學,以專題形式講述的《法治中國》課時時上演“一座難求”的熱鬧場景。不少學生慕名而來,有時不得不全程站在過道上聽課。因為在這門課上,除瞭法學領域的“最強大腦”,來自公檢法等實務領域的大咖也紮堆現身,生動翔實地講授法治中國建設過程中最前沿、最新的理論動態和改革實踐。這個學期,多位法學名傢通過和就讀法學專業的學子分享探討法治中國未來發展的前景與方向,也通過“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結合,讓學生們在思辨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

“‘法治中國’課,為我們從整體上思考中國的法治建設,開瞭一扇美麗的天窗。”一名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學生直言,自從聽過一回課,從此就成瞭這門課的“鐵桿粉”。

此外,從華東理工大學的《綠色中國》、東華大學的《錦繡中國》到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的《信用中國》、上海電力學院的《能源中國》、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工匠中國》……剛剛過去的一年,集聚校內外優質資源而打造的一批思政選修課,讓更多“95後”大學生懂中國、愛中國,自覺生發出濃濃的報國情懷。
3A53012C845584EF
arrow
arrow

    dxl517rp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